2022年2月24日,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,震惊世界。这场战争并非突然爆发,而是有着复杂的历史根源和地缘政治背景。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恩怨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,涉及民族认同、领土争端、大国博弈等多重因素。本文将深入剖析这场冲突的深层原因,帮助读者理解当前国际局势的复杂性。战争不仅改变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命运,也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。
历史积怨:剪不断理还乱的兄弟民族

乌克兰与俄罗斯同属东斯拉夫民族,基辅罗斯被认为是两国共同的历史起源。1654年,乌克兰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与沙俄签订《佩列亚斯拉夫条约》,开启了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结盟历史。苏联时期,乌克兰经历了1932-1933年的大饥荒(Holodomor),被许多乌克兰人视为俄罗斯的蓄意种族灭绝。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独立,但俄罗斯始终将其视为势力范围。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两国矛盾。
北约东扩:俄罗斯的安全焦虑
冷战结束后,北约不断向东扩张,吸收了多个前华约国家。俄罗斯将北约视为主要安全威胁,特别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可能性。普京政府认为,西方在1990年代曾承诺北约不会东扩,但这一承诺未被书面确认。乌克兰在2019年将加入北约写入宪法,触及俄罗斯的红线。俄罗斯要求北约提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安全保障,停止进一步东扩,但未能与西方达成协议。
地缘政治:黑海地区的战略博弈
乌克兰地处东欧平原,是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缓冲地带,具有重要战略价值。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港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,2014年被俄罗斯吞并。乌克兰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工业基础,被称为'欧洲粮仓'。控制乌克兰意味着掌握黑海北岸的主导权,影响俄罗斯通往地中海的战略通道。美国与欧盟支持乌克兰的西方化进程,与俄罗斯形成地缘政治对抗。
民族认同:乌克兰的去俄罗斯化进程
乌克兰东部地区俄语人口较多,与俄罗斯关系密切;西部地区则以乌克兰语为主,倾向欧洲。2014年后,乌克兰政府推行去俄罗斯化政策,提升乌克兰语地位,削弱俄罗斯文化影响。俄罗斯则以保护俄语居民权益为由干预乌内政。乌克兰正教会与莫斯科正教会的分裂反映了宗教领域的认同之争。泽连斯基政府强调乌克兰独立的民族认同,拒绝俄罗斯的'兄弟民族'叙事。
能源因素:管道政治与欧洲依赖
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多条管道经过乌克兰,乌方收取过境费。'北溪2号'管道项目绕开乌克兰,引发乌方强烈反对。乌克兰拥有欧洲最大的天然气储存设施,是能源战略要地。战争爆发后,欧洲能源危机凸显了对俄能源依赖的脆弱性。能源出口是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支柱,也是其施加政治影响力的工具。西方对俄能源制裁与俄罗斯的反制成为经济战的重要战线。
乌克兰战争是历史积怨、地缘竞争、安全焦虑和民族认同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这场冲突不仅关乎两国命运,也重塑了欧洲安全秩序和全球政治格局。理解战争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关系的复杂性。和平解决争端需要各方展现政治智慧,兼顾安全关切与主权平等。这场战争提醒我们,历史记忆如何影响当下决策,以及大国博弈中小国的艰难处境。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