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最可爱的人》这一称呼源自中国作家魏巍的报告文学作品,最初用来形容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战士。如今,这一称呼已超越了特定历史背景,成为对无私奉献、英勇无畏者的崇高赞誉。本文将探讨这一称谓的起源、演变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,揭示那些在不同时代、不同岗位上默默奉献的“最可爱的人”的共通特质。

一、称谓溯源:从战火中走来的崇高赞誉

1951年,魏巍在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中首次用“最可爱的人”称呼志愿军战士,文章以感人笔触描绘了松骨峰阻击战等英雄事迹。这一称谓迅速传遍全国,成为对抗美援朝将士的集体尊称。其核心特质包括:不畏牺牲的勇气(如用身体堵枪眼的黄继光)、坚韧不拔的意志(长津湖战役中的“冰雕连”)、以及“保家卫国”的崇高信念。该文后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,影响数代人。

二、时代演变:不同领域的可爱身影

改革开放后,“最可爱的人”外延不断扩展:1) 1998年抗洪中的解放军战士(如用身体堵决口的“人墙”);2) 2003年非典时期的医护人员(钟南山团队);3) 2020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(4.2万援鄂医疗队员);4) 当代边防军人(如喀喇昆仑戍边英雄)。共通点是: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,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安危之上。网友常用“哪有什么岁月静好”表达对他们的敬意。

三、精神解码:可爱品质的四大支柱

通过分析典型人物(如袁隆平、张桂梅),可提炼出核心特质:1) 使命担当——黄文秀放弃城市工作返乡扶贫;2) 专业精神——航天工程师的“毫米级”精准;3) 持久奉献——王继才守岛32年;4) 朴素情怀(如“燃灯校长”张玉滚)。心理学研究显示,这类利他行为能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,说明“可爱”具有生物进化基础。

四、当代启示:普通人如何成为“可爱的人”

不必惊天动地,日常中亦可践行:1) 职业层面——教师认真备课、快递员暴雨中送药;2) 公民责任——疫情期间的社区志愿者;3) 微小善举(如“顺其自然”匿名捐款23年)。调查显示,91%的年轻人认为“平凡坚守者”同样配得上这个称号。关键是以“螺丝钉精神”做好本职工作,正如雷锋所说:“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。”

从烽火连天的战场到没有硝烟的抗疫一线,‘最可爱的人’始终是民族精神的脊梁。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:可爱不是外表的光鲜,而是灵魂的芬芳;不是一时的壮举,而是持续的坚守。在价值多元的今天,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坐标——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伟大往往蕴藏在平凡的坚持中。或许,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眼中‘最可爱的人’,只要心中常怀善意,肩上勇担责任。

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